這部電影最吸引人的地方,莫過於上面所看到的卡司,從演員到導演無一不讓人期待,而我也能很直白的說,若是沒有這樣的一個Cast and Crew,這整部片還真難被撐起來。這樣說,並不是要說這部片太老掉牙或者是不夠有趣,對我來說,本片非常態的元素其實也比比皆是。首先,就是片中放眼望去畫面平均年齡起碼有40歲以上(全靠Dev Patel拉低了平均年齡),這些過了主流電影審美觀的「老」演員們,難得不以某人的爸媽、老師、至交的配角型式出現,他們就是主角,有著自己的一個個故事。他們這樣的出現提醒著觀眾,告訴我們,我們常常是很健忘的,忘了除了自己之外,每個人都有屬於他們的生命故事,而常常被我們遺忘的,就是那些老的不太有吸引力的長輩們。就像在片中,對Celia Imrie的孩子而言,在忙碌的雙薪家庭中她只能是安撫小孩的照顧者、怎麼可能再有追求愛情的可能;對Maggie Smith的雇主而言,她就是個年紀到了老了不中用的管家,再換一個就好;又或者是對Ronald Pickup所演的超齡風流男四處搭訕的女性而言,這男人早該是收起管不住的老二安分過生活的年紀,怎麼還是四處亂走不正經的把妹。這不禁讓我想問,是不是好像當某些人跨到某個年紀,就不該再是生命的主角?當某些人活到某個歲數,就永遠只能是盛開花朵的陪襯綠葉?對我來說,每個人都有他的生命故事,這個事實即便他老到走不動,也都不該被忽視或者是同一化。本片猛然一看,也不過又是一部普通的好萊塢浪漫愛情喜劇,主角們遇到生活上的挫折,用旅行作為慰藉,然後在陌生的國度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儘管某些人會以老梗、公式化來形容這部電影,但就如同我前面所說的,它其實在一整個看似「正常」「老套」中,藏了最不常態的元素。

 

除了年紀之外,一直繞著這部片打轉的,大概就是貧窮。故事中的這幾個主角,其實不像是好萊塢型態的浪漫愛情喜劇(註:這邊我講「好萊塢浪漫愛情喜劇」泛指好萊塢可被歸類為浪漫愛情喜劇的影片,以你是我今生的新娘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或者是BJ單身日記Bridget Jones's Diary之類的電影作為參照點)主角們活在一個抽真空的生活裡(即:不需要去管經濟問題,即便有,那也不會是具有太大影響力的問題),但在這部片中,這個人人避之的議題其實一直不斷的在出現,從這幾個角色被迫要離開母國英國到相對經濟狀況不是那麼富裕的印度開始(這邊其實有個很有趣的殖民母國和被殖民國的殘留對照關係,如果我還記得,會再拉回來討論),錢的問題總是在環繞,不管是對沒有錢在英國作手術即便她有著再高的種族偏見,都得要到印度的前任女管家、投資女兒事業失敗而買不起像樣的房子來供給她們退休後的安穩生活的公僕夫妻或者是不斷的在找財源想辦法復甦先父留下來的遺產的年輕飯店經理。這些人的故事中,某種程度的都去接了那個常在喜劇中過度被忽略的問題(會這樣講是因為我總是覺得喜劇角色們通常都是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型態之外的,有愛情就可以吃得很飽),而我想這對觀眾而言,也可能會成為一個不是那麼愉悅的環繞。但也就如同我前面所說,這部電影的深度也就在於此,將那些人們避之唯恐不及的元素以最常態化的方式呈現,告訴觀眾,那就是生命。

 

撇除掉上面所講的不談,其實我看完電影之後最強大的念頭就是--印度觀光局一定有跟FOX合作,怎麼可以讓人這麼想去印度!!!因為就如同電影的標題"The Best Exotic"所指,對於某些我們越是不熟悉的國家,那真的是越有異國風情,但所謂的「異國風情」的塑照,想像力絕對是個必要的協力者,否則我們其實無法完全的把另外一個國度歸類為完全的異質(因為總歸的,絕對都有同質性的部分,只是通常我們都會選擇不去看到)。所以對於我這個完全沒有去過印度的人而言,其實無法去評論太多,我只能說導演鏡頭底下的印度,中規中矩,所給予的資訊,依照去過印度的友人的講法大多數符合實際狀況(像是印度的嘟嘟車司機之精彩的騙術或者是印度國內的階級制度),但在觀影中我卻總是有意無意的可以感覺到屬於印度的英國的一面,我無法去說,這是當地實際的狀況,又或者是拍片者在掌鏡時,無意識的給予了觀眾看這個國家的另外一個角度(也就是,透過英國人的角度),因此,當Tom Wilkinson的腳色講出「這個地方充滿了顏色和生命」時,卻成為了我最無法認同的一句台詞,因為我也有著我對這個國家的想像,但不同於屬於鏡頭另一端導演的想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r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